帝国的惆怅

易中天/著

2024-05-22

书籍简介

本书是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amp;ldquo;汉代人物风云amp;rdquo;系列讲座为基础,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,渗透,帝国体制的由来去向,改革派的命运沉浮,得失奥妙amp;hellip;amp;hellip;纵横捭阖,妙趣横生,,发人沉思。历史总是让人惦记,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。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,反省社会,反省人生,反省自己,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。

首章试读

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基本上是讲历史的。它和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多少有些瓜葛,因为部分内容在那里讲过。 众所周知,百家讲坛是一个学术性的栏目,尤以讲述历史见长。这类节目并不好做。做好了固然“双赢”(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,电视提升了文化品位),做砸了却是“双输”(学术失去自身品质,电视失去广大观众)。这是许多学者和电视台都不敢轻易涉足此事的原因:他们害怕吃力不讨好,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──里外不是人。 然而百家讲坛的编导却告诉我,他们的收视率并不低,高的可达百分之零点五以上,低一点也有百分之零点一。百分之零点五的收视率是个什么概念呢?通俗一点说,就是平均有千分之五的电视机选择了这个频道。当然,调到这个频道的更多,锁定的又少一些,所以说是“平均”中国是个人口大国。按照这个比例推算,收看的人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。 当然,账不能这么算,前面对收视率的解释也不完全准确。但要说很多人在看,总是不错的。这就奇怪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,最近的一个,清,离我们至少也有上百年,远的就更不用说了。如此遥远的是非恩怨,干我们甚事,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呢? 也只有一种解释:历史不能忘怀。 的确,历史总是让人惦记,也不能不让人惦记。正如马克思所说,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。他们只能“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”进行创造。这样一来,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,谁就更可能成功。相反,如果仅仅把思想和眼光局限于现在,那他恐怕就连现在也把握不了。国家如此,个人亦然。实际上,伟大的时代必定具有历史感,伟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历史感。只有平庸的时代才鼠目寸光,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辈才会对历史不屑一顾。何况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连台大戏,有人物,有故事,有情节,有动作,有悬念,有高xdx潮,充满戏剧性,岂能不让人兴趣盎然? 于是就有了对历史的各种说法和多种说法。 最常规的是“正说”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;最流行的是“戏说”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。三国演义是“戏说”吗?是。因为它不但“演义”(发...

首 页目录阅读